乐购汽车
您好,欢迎来到乐购汽车!
乐购汽车

  • 微型车

  • 小型车

  • 紧凑型车

  • 中型车

  • 中大型车

  • 豪华车

  • MPV

  • SUV

  • 跑车

  • 面包车

  • 电动车
  • 首页
  • 车讯
  • 新车
  • 选车
  • 排行
  • 试驾
  • 车企
  • 导购
  • 行情
  • 用车
  • 厂商
  • 维修
  • 热点
您的当前位置:乐购汽车 > 排行 >
真正的“油车同权”时代,又近一步
2025-11-07 00:54编辑:sh-ad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17086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逼近50%门槛之际,多项关乎其未来发展速度的关键政策落地。

例如,2026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全额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则预测,到2040年,新售新车仍然有三分之一有内燃机。可见,在中国,内燃机一二十年内依旧有市场。

上述政策或技术路线图的出台,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初期培育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信号,也是向真正的“油电同价、同权”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1年前,油电不再同权

2014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年,财政部、工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自9月起正式实施购置税免征政策。为刺激新能源车消费,北京等限购城市同步取消了新能源汽车摇号政策,消费者通过资格审核后即可排队获得购车指标。

对于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政策助力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为车企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政策窗口”。

在此之前,无论是购置税、上牌政策还是消费认知,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免征购置税的落地,让“油电”在制度层面出现了“差异化”,也就是权利上的不对等。

当时,中国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度和市场规模等方面都不突出。电池成本高企、技术基础薄弱、充电设施匮乏、消费者接受度低,构成了产业发展的瓶颈。但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处于萌芽阶段。对我国来说,这或许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政策实施初期,市场就反应激烈。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33万辆,较上一年增长了3倍。

车市也催生了一批跨界造车者入局。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造车新势力相继入场,带来了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商业模式,为传统汽车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传统车企也开启战略转型。比亚迪率先宣布全面转向新能源,上汽、长安、广汽、吉利等也加速电动化布局。

在“三电”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行业也陆续有了重要突破。到2020年,三元电池能量密度从早期的不足100Wh/kg提升到180Wh/kg,成本有所下降;电机效率普遍提升,电控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崛起,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力量。充电桩建设、储能技术、热管理系统等配套环节也同步发展,为新能源车的使用体验提供了支撑。新能源产业由此形成了从上游材料到下游服务的完整生态。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25万辆。2021年,在疫情后的复苏周期中,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跃升至352万辆,渗透率大幅提升至13%。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的培育期迈入市场驱动的成长期。

短短三年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迈入千万辆大关,渗透率突破40%。到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23万辆,同比增长34.9%,成为车市保持正增长的中坚力量。

对比欧美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遥遥领先。欧洲国家在新能源推广时同样实施了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力度不够大,渗透率在突破20%后陷入增长瓶颈。相比之下,中国的政策组合拳——免征税、补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信贷支持、限购放开等,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有效地撬动了市场需求。

到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销量到技术,都已在全球市场形成了领先地位,并成为车企开拓海外市场的杀手锏。今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同期出口量为176万辆,占总出口比重提升至36%,同比增长89.4%,远超整体出口的15%。

可以说,免征购置税等政策不仅是一项税收优惠,更是对汽车行业的一场产业重塑,让新能源车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占领腹地,让燃油车感受到制度层面的压力,让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也有了“拼抢”的底气。

“名不副实”的油电同价

众所周知,2021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分水岭。在随后的几年间,整个汽车产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三电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普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持续下探。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锂电池组价格约为209美元/kWh,到2024年降至115美元/kWh,成本直接腰斩。成本下降进而带来了更具竞争力和性价比的新能源产品。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车企开始喊出“油电同价”“电比油低”的口号。

从终端售价来看,同级别产品的价格差距确实在不断收窄。以主流A级轿车为例,比亚迪秦PLUS、零跑C01、小鹏MONA M03等车型的售价已与同级别合资品牌燃油车基本持平,都下探至10万级别。

对比秦PLUS和朗逸,前者终端售价还要便宜5000元左右。奇瑞、吉利、长安等品牌的主流新能源车型也都降至“10万元区间”。

电动车受益用车成本更低,以及价格相近而配置、空间布局又更优的情况下,在主流市场持续蚕食燃油车份额。中汽协数据显示,在10万-20万元主流价格区间,传统燃油车都处于下滑态势,而新能源乘用车同比增长30%以上。

但深究背后,现阶段的“油电同价”趋势,依旧离不开政策指引。新能源车的价格优势大多是建立在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等之上。按照现行政策,2024-2025年间,每辆新能源乘用车最高可享受3万元购置税减免。相当于新能源车在起跑线上就比燃油车最高便宜三万元,直接影响终端价格。

除购置税之外,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限购城市对新能源车的优待、以旧换新补贴、地方消费券等措施,也在不同程度上“抬高”了新能源车型的性价比。

比如,以旧换新补贴更偏向新能源车,同等条件下可多获得约5000元左右的额外补贴;部分地区的汽车消费券甚至只补贴新能源。在限购城市,新能源车可直接排队等待上牌,而燃油车则需通过拍卖或摇号取得指标。这种“隐性成本”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累计免税规模超过2000亿元。据财政部此前测算,实施延长政策后,2024年至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

因此,当我们说油电同价时,实际上讨论的并非纯粹的制造成本,而是综合政策红利后的“公开价格”。一旦没有政策红利,电动车的真实成本依然高于燃油车。核心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真正的“油电同价”。

有数据显示,核心三电系统普遍占据整车成本的20%-40%,而燃油车发动机及变速箱的成本占比约15%-20%。同时,为支撑智能化功能而配备的高算力芯片、多传感器系统以及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等,都进一步推高了电车的制造成本。

在后续的维修成本和保险费用等方面,电动车也不占优势。由于维修难度大、零部件价格高,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车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10%-20%。

因新能源产品更新迭代快,定价体系紊乱,电动车的保值率也普遍偏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三年车龄新能源二手车保值率约为45%,而同龄的燃油车多高于50%。

现阶段“电比油低”的背后,还依赖于车企的利润压缩与价格战策略。即便今年价格战有所降温,但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至今,依旧有148款车型参与降价,且主要是新能源车。

短期降价策略确实刺激了销量,但也让市场陷入“价格红海”。1-8月汽车行业利润总额为3035亿元,同比下降0.3%,行业利润率为4.5%,仍属于偏低水平。

种种迹象表明,当下的油电同价更像是市场与政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离油电同权近了一步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政策层面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2025年底,实施长达十一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将迎来变化——自2026年起,购置税将由“免征”改为“减半征收”,单车最高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油电同权”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从2014年实施至今,该政策已三次延期。初步估算到2027年底,该政策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超过8000亿元。政策红利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销量从几万辆跃升至如今的超千万辆,可与燃油车分庭抗礼。可以说,没有免征购置税,就没有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庞大市场基础。

然而,当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跨越50%的门槛后,政策的任务也随之转变,逐步从“激励增长”走向“平稳调节”,从“政策主导”走向“市场驱动”。

工信部明确提出,未来两年不仅要减免补贴额度,还将同步提升享受优惠的技术门槛,包括电动车续航能力、能耗水平及混合动力车型的油耗标准。这意味着,政策红利将更多倾向于技术领先、产品性能优异的车企,而非一味依赖补贴的规模竞争。

这也是在为汽车市场的“结构性再调整”留足时间。过去几年,新能源车的高速增长几乎以“挤压式”的方式对燃油车市场形成冲击。

电动车“井喷式”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车企数量过多、竞争失序等结构性问题。盖世汽车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现在售的汽车品牌约有130余个,其中多数新能源品牌仍处于亏损状态,整个行业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油电产能转换不足,更是导致生产资源浪费。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曾指出,在燃油车产能已达3000多万辆之时,车企还新建了2000多万辆新能源产能,“油电转换仅消化了200万~300万辆燃油车产能”。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规划提出汽车产业要平稳发展。这意味着政策导向将从过去的“鼓励入场”转向“优化整合”。此外,路线图3.0明确了汽车内燃机仍将长期存在。行业专家韩志玉表示,这是“官方肯定了包括纯电、插混、内燃机和混动的乘用车多元化动力技术路线”,否定了“汽车禁燃”的呼声。

适度放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不仅有助于消化前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也为燃油车的平稳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政策干预的减弱意味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使燃油车能够更加专注于提升内燃机效率、优化材料配比等核心技术,实现更加平稳的能源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升级,燃油车还有望摆脱过度依赖价格战的困境,建立起更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当前燃油车市场的回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以价换量”的策略实现的。一口价、终端折扣让利等促销手段虽然短期内刺激了销量,但这种竞争模式既不可持续,也不健康。

政策的有序退坡对电动汽车市场也有利好。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来提升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退坡的节奏需要把握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建议,“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实行更有节奏的退出,避免补贴与购置税优惠同时退坡”,以保证平稳过渡。

后补贴时代,如何竞争?

目前来看,汽车产业正驶向一个新阶段——“后补贴时代”。2027年后,如果免征政策彻底退出、各项补贴全面取消,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油电同权”。届时,双方的较量将回到产品、技术、品牌与体系能力的硬实力层面。

最核心的竞争是体系能力之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不止于整车产品本身,而是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服务乃至生态的全链条体系。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就曾表示,2030年供给问题的核心之一是供应链。

比亚迪正是凭借垂直整合的产业体系,打通三电及整车制造全环节,实现了从上游资源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自控,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波动风险,也形成了“别人很难模仿的效率壁垒”。

其次,智能化竞争将成为新能源车的天然优势领域,也是未来市场差异化的关键突破口。

由于电子电气架构更开放、软件平台可持续迭代,新能源车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车机互联等方面相较燃油车拥有先发优势。从特斯拉到华为、蔚来、理想,小到语音控制,大到全域感知和辅助驾驶,智能化已经成为其的“灵魂卖点”。

传统燃油车虽然也在快速“补课”智能化,但受限于平台架构、电子冗余度和成本约束,整体推进速度相对较慢。

在技术趋同的背景下,车内空间布局、驾乘体验、个性化配置等将成为重要的差异化要素。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扩展为“第三生活空间”。这就要求车企不仅要关注传统的性能参数,更要深入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和情感需求。

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都需要在保持各自动力系统特色的同时,通过独特的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来制胜。

此外,持续创新能力依旧是车企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动力。这既包括技术创新,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充电效率的优化、辅助驾驶算法的精进;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如服务生态的构建、用户运营的深化等。

在后补贴时代,品牌价值和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当政策红利消失后,消费者将更加理性地根据产品力、品牌口碑、售后服务等综合因素做出选择。建立深厚的品牌护城河,培养忠实的用户群体,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全球化布局能力也将决定企业的成长空间。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饱和,出海拓展将成为必然。这就需要车企不仅具备符合全球标准的产品品质,还要有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运营能力,以及应对国际贸易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

还有观点认为,后补贴时代还将加速行业洗牌。随着政策退坡、价格战持续、盈利难度上升,那些缺乏核心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率先出局。汽车行业整合将成为趋势,资源将向技术强者和品牌头部集中。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销量数据上,更体现在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和供应链协同能力等核心指标上。

当然,后补贴时代并非意味着政策的完全退出,而是转向体系监管与标准引导。从释放的信号来看,未来几年,国家将更注重产业质量、能耗标准与碳排放目标的协调控制。例如,对电池回收体系、碳足迹核算、智能网联安全等环节加强管理,推动整个产业向高标准、可持续方向演进等。

可以预见,后补贴时代的竞争将更加理性、更具技术含量,也更接近汽车产业的本质。这将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升级”的新起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最新阅读
  • 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上汽通用昂科威家族10月销量17,234辆
    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上汽通用昂科威家族10月销量17,234辆

    别克昂科威家族10月单月销量达到17,234辆,其中昂科威Plus1-10月同比增长174%,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充分印证高价值燃油车的市场号召力。 自2024年9月底公布一口...

    2025-11-06 22:12
  •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开发出纯金属凝胶为更强大的液态金属电池铺平了道路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开发出纯金属凝胶为更强大的液态金属电池铺平了道路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首个已知的金属凝胶。与日常使用的凝胶(如洗手液、护发产品或软性隐形眼镜中使用的凝胶)不同,这种新型材料完全由金属构成,且能承受...

    2025-11-06 20:00
  • 鑫宏业完成收购扬州曙光62%股权并取得新营业执照
    鑫宏业完成收购扬州曙光62%股权并取得新营业执照

    冯秀语编|李亦辉 11月6日,鑫宏业公告,公司于2025年10月20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扬州曙光光电自控有限责任公司62%股权的议案。 近日,...

    2025-11-06 18:50
  • 巴西领跑、比利时稳健,全球市场网络再加密丨2025年1-9月比亚迪乘用车
    巴西领跑、比利时稳健,全球市场网络再加密丨2025年1-9月比亚迪乘用车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数据,2025年1-9月比亚迪乘用车出口延续高位运行态势,战略重心仍是墨西哥、巴西、欧洲和东南亚等市场,呈现多点协同、结构优化、需求分层的国际化布局特征。其中...

    2025-11-06 18:38
  • 本田汽车收购印度OMCPower部分股权,开发清洁能源电池
    本田汽车收购印度OMCPower部分股权,开发清洁能源电池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日前,印度可再生能源公司OMCPower表示,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已收购该公司部分股权,以共同开发清洁能源储能电池。此举标志着本田正式进入印度分布式清洁能源...

    2025-11-06 16:07
热门
不足12万元起买领克,领克06到底香不香?

不足12万元起买领克,领

3款中国SUV霸榜全球热门车TOP5,中国造被认可了?其实,差很远!

3款中国SUV霸榜全球热

  •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反对马斯克万亿美元薪酬计
  • 国补调整车企“兜底”现在是买新能源车好时
  • Stellantis在意大利启动全新Je
  • 1.59亿元!优必选Walker人形机器
  • 比亚迪仰望品牌将于2026年进军中东市场
聚焦
  • ·德赛西威正式发布机器人智能基座AICub
  • ·云丘山之夜上乡宁县道出正在推动的三件大事
  • ·温州85后接棒,百亿企业大「换血」
  • ·虹桥前湾印象城MEGA首发阵容曝光!超2
  • ·ST亚太:股东太华投资质押900万股用于
  • ·“十四五”以来广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
  • ·五部门联合发文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
  • ·超半数投资者盈利权益配置意愿持续升温——
  • ·20万内豪华插混唯一选择smart5EH
  • ·年营收4亿元A股,收到客户20亿元项目定
图文
8月轿车销量排行榜出炉,轩逸力压比亚迪秦夺冠,宏光MINI第三

8月轿车销量排行榜出炉,

大圣驾到能改变捷途单车救主状态吗?

大圣驾到能改变捷途单车救

  • 电动车需求下降,Rivian将裁员逾60
  • 吉利银河星耀6上市限时6.88万元起
  • “十五五”未来产业潜力股,揭秘!
  • 吉利汽车10月销量超30万辆刷新单月纪录
  • 骆驼锂电破局用电革命:8度电撑起长途货运
速递
  • ·纵横G700林芝试驾,诠释“享前所未享”
  • ·A股收评:创业板指跌近2%,福建板块逆市
  • ·喜讯!苏州芯检荣获2025盖世汽车金辑奖
  • ·巴斯夫将在德国路德维希港新建电子级氢氧化
  • ·从“星际之门”到AWS算力大单OpenA
乐购汽车网站地图免责声明
2017- legou.qcd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乐购汽车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7705号   客服联系方式:jokeryou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