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市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已经进化到了紧盯着热门竞品造车的阶段,从近年来比亚迪每推出一款车型之后,兄弟厂商就会凭借后发优势推出各方面参数都多一点点的车型,再到小米致敬多家品牌,上市发布会对比特斯拉Model3,对比保时捷,直到日前智己L6超级智能轿车发布会上列出小米SU7等,“盯紧对手,优化自己”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对于这种竞争模式,您怎么看?
站在汽车产业和消费者两大维度,笔者认为利大于弊,兄弟厂商彼此竞争,相互提升,无论是对于技术提升,还是完善产品都会呈螺旋式上涨,这就是一种积极促进;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家竞争的后果要么产品技术高度更高,要么产品价格更低,也都算得上利好消息,所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今天上午回顾了智己L6超级智能轿车发布会,依笔者对“汽车”的理解,智己L6的核心价值在于灵蜥数字底盘,而不是飓风电机,因为目前这一段电驱时代驱动系统不算有革命性进步,也不是光年固态电池,一方面是因为1000km续航其他电池也能达到,一方面是新电池技术有待市场检验,所以整合在“底盘”当中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些实用功能很有意思,当然我们不能说是全新技术,但说高端技术下放应该贴切。
先说价格,搭载固态电池的Max光年版预售价不超过33万元,超强性能版预售价不超过29.99万元,Max标准版预售价不超过23万元,凭智己以往操作推断,将来智己L6上市正式售价有可能做到和小米SU7一致,即便光年版也有可能不会高出小米SU7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Max版太多,如果控制在32万元内,相信对于持有30万左右购车预算的消费人群来说,2万的差价来块固态电池、智慧四轮转向+灵蜥数字底盘,怎么看至少算物有所值,即便说物超所值也不为过。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即便是米粉扪心自问:如果没有雷总个人魅力加持,自己会优先考虑小米SU7吗?如果不是雷总,小米汽车的境况未必见得比智己、飞凡好到哪儿去,这么说您认可吗?
另外站传统思维角度,基于小米汽车和智己两家品牌来说,智己已经推出了多款车型,且有一定销量,市面上也有部分问题反馈,起码算是一款经过市场检验的车型,并且智己汽车推出的一些实用功能确实赢得了不少好评,比如雨夜模式,还有就是关于智驾系统“人车共驾”理念,即便这场发布会推出了无图NOA,但依然没吹到不着边际。
如果基于感性思维,小米SU7自带了雷总个人魅力光环,当然会吸引众多新汽车消费者,笔者甚至认为这和特斯拉马斯克相同,虽然市面反馈各种不足,但这部分消费者依然痛并快乐着,一边发牢骚,一边开心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都买了”对普通汽车消费者并没有参考价值,因为这是人家的工作,他们凭此获得流量,或者商单,很多自媒体从业者并不会像普通消费者一样,把一辆车用个5-8年,当车企推陈出新时有可能他们就会换车了,相信您已经感受到汽车新能源时代车企的更新换代频率了,所以说“自媒体都买了”对于普通消费者买车并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不过对于多金且持有感性汽车消费思维的人群来说,当然要追新,当然要追星!
“预埋硬件”在汽车新能源时代“由特殊转变为普遍”,这为车辆将来升级奠定好了硬件基础,好处是消费者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车企也可以通过付费开通相关功能实现进一步收割,但这对于大部分只是把车当做交通工具的消费人群来说,他们付出了额外的购车成本,预埋硬件而不启用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还为将来使用中埋下了故障风险。
所以,全系标配很重要,比如智己L6全系标配英伟达Orin X芯片和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但“全系具备无图城市NOA能力”这句话也会让人浮想联翩,
不过即便将来无图城市NOA收费才给开通,对笔者来说也不算困扰,因为从来没想过开车的时候将驾驶权限交出去,将行车安全依赖给其他。
这么说可能会引来部分智驾系统爱好者的反驳,举个例子或者他们能懂,如果有天您酒后叫了代驾,上车发现代驾司机驾驶技术不灵,而且因此还出现了一两次险情,接下来您会怎么做呢?
所以,智己提到的“人机共驾”理念在当下值得点赞,起码智己明确了驾驶员对于行车安全的责任,无论是雨夜模式,还是一键AI代驾,责任主体依然是驾驶员,而部分车企则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一点,并且会刻意强调自家智驾系统十分好用,为什么呢?
基于当前已经有相当部分驾驶员已经对智驾系统产生深度依赖,并且网络端见到了不少开启智驾发生事故导致死伤的案例,笔者建议每一位使用智驾系统的驾驶员应该三天两头测试智驾系统上限,体验智驾系统的水平是否高于个人驾驶技能,最好每次都能测出智驾系统的不足,这样或者就有可能不再依赖智驾系统了,行车时就能保持专注,行车安全也就相对更有保证了。
无论说“蟹行”也好,或说“智慧四轮转向”也罢,在一些特殊场景下的确有助于让驾驶更轻松。
关于四轮转向,列位感性思维的汽车消费人群一定要考虑到将来换胎成本,发布会上视频演示也展现了轮胎横搓的场面,相信对汽车转向行驶机构稍有了解的人群应该能懂。
高端技术从高价位车型下放这是个好事儿,但低价入手搭载高端技术的车型能否接受将来高昂的维修保养价格呢?这方面您得在自己心里面打个问号才行。
前两天刷到了一条一辆宝马车去做维修保养时产生价格争议的视频,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了这种“买得起但养的痛心”的现象了,往后这种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比如空气悬挂现在已经下放到20万级车型了,但提供空气悬挂“终身保修”的并不多,8年/16万公里的质保就算比较长了,如果一款车上市后出现了批量空悬故障,您考虑过8年以后车辆的残值么?您考虑过二手车消费人群的消费观念么?
未来纯电/插电/燃油车的保养维修成本必然会越来越贵,无论说是人工成本逐步走高的原因,还是说高端技术/高端零部件成本本身就高的原因,现在部分纯电汽车用起来似乎成本不高,不过是享受时代/政策的红利而已,这里参考部分新能源汽车和保险公司关于商业险的争议案例就能茅塞顿开了。
比如一体压铸,对于车企来说可能是有效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不过对于售后维修来说则可能是创收的有效手段,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可能就算坏事一件,接下来保险公司吃过亏之后拒绝投保商业险,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或者承担相关风险,作为普通汽车消费者只考虑活在当下无可厚非,但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思维不能只想“竭泽而渔”的短期利益啊!
云台车身控制也是笔者喜欢的一个功能,记得很久以前就看到过某高级轿车过减速带“车轮动车身不动”的视频,这样确实能有效提升乘坐舒适表现,如今空簧大面积普及之后,“车身水平”控制当然也会随之下放了。
如果智己L6 Max光年版售价压到31万内,那对于持有30万左右购车预算的新汽车消费人群来说就相当值得一试了。
就当前30万价位纯电汽车的驱动系统来说,笔者认为还没有“划时代高度”之作,这么说主要是基于电驱结构和能耗两个维度来说的。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时代,大部分车企都在拼更大功率电机、更高转速等维度,这跟当年燃油车时代各家车企纷纷上马V6/V8/V12等大排量发动机的时代相近,诚然从轴承和转子角度能承受2万+的转速长时间运转考验,但过高转速终究对车辆NVH和电驱系统使用寿命等方面产生影响。
另外就是能耗方面,现在大多数主流以推崇良好加速表现的纯电汽车,百公里电耗几乎都在10kWh以上,有没有哪家车企在这方面做到突破呢?就像燃油车时代,从10L/100km的油耗,采用涡轮增压/更高传动效率的多档变速箱/电混等等技术,将油耗控制到了5L/100km以下,这里不包含插电混动车型。
纯电汽车能不能通过升级电驱系统实现更低电耗呢?虽然现在国内电费确实相对便宜,但不能因为便宜就随意浪费资源,您说对吗?
还有不知道您有没有过开纯电驱汽车长距离下陡坡的经历,比如越野场景,您认为纯电汽车的“动能回收”和燃油车型的“发动机制动”哪种能带给您更多控车信心呢?
不过据说现在保时捷Taycan新车款车型动能回收功率高达400kW,由此可见已经有车企考虑到电驱系统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了。
关于智己L6的智能座舱的技术实力,笔者还是相当认可,以前开过的智己车型的动态表现和辅助功能就留下了良好印象,凭借和用户的良好互动,智己汽车智能座舱相关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好用,为驾驶员提供更多行车辅助,也算是为提升行车安全尽力了。
关于智驾系统,受传统思维和老司机观念所累,之前也谈过对智驾系统的看法了,这里不再赘述,从职业素养角度,笔者一直强调智驾系统确实好用,但不可依赖,每每看到启用智驾系统发生事故致死致伤的案例时,直播时就会和粉丝强调一次,希望关注的车友别因为这些受到伤害。
综述:
最后谈谈对比,其实国内有好多产品实力不错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和市场表现却一般,而且流量确实不等于技术,也不等于产品实力更强,但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会受流量影响,或者说被流量裹挟,新汽车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很难做到理性,因此网络端常见高高兴兴买车去,骂骂咧咧修车来,所以智己L6拿小米SU7赚点热度情理之中。
关于小米SU7驱动电机的知识点出现错误,智己官方和高管均已致歉,我们姑且就相信是某位员工疏忽吧。
查询小米SU7官方配置表,小米SU7和SU7 Pro为后置永磁同步电机,SU7 Max前驱电机为感应/异步,后驱电机为永磁/同步,作为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也希望新势力车企们能像原来大牌传统车企一样,将产品技术特点标注的更清晰,这样就能避免出现类似误会了,而不是将重点仅放在智舱智驾方面。
不久前查看了智己L7和小米SU7的底盘,视频节目正在制作中,从底盘工艺细节表现,因为有价格差异,所以不谈用料,智己L7品控表现确实相对更成熟,也就是活儿更细,所以以此类推,智己L6的产品实力和综合表现应该也不会差,等上市后再说吧。
注:文内配图源于网络,侵删!即兴成文未及审校,若有错误疏漏敬请谅解!?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