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造车后的1000天,小米汽车挨个致敬了国产新势力们,然后开了场三个小时的发布会。
在看完小米汽车三小时的技术发布会之后,有一种感觉,这台车的技术堆料还挺超前的,把主流的电车技术基本都拉满了。至少通过这场发布会来看,小米汽车有着自己的优势,也有着自己对电动车技术的理解。同时也传递了一个信号,这台车并不会便宜。不是9.99万也不是14.99万。
至少目前可以给个结论,这台车不会有预想当中的那么便宜,但它应该不愁卖。
作为一个新的入局者,小米汽车想传递给我们的,是小米会给消费者造出怎样的产品,都有哪些技术应用以及亮点,大致分为五个板块,电驱、架构、大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在发布会上,雷军自己说“首款产品必须成功”,这种自信应该就是源于自研技术上的领先。
自研电驱,保住了主流水平
小米造车出乎意料的没有走造手机的老路子,没继续做供应商整合。小米应该也明白现在造车的道理,全栈自研是最省成本、自由度最高的模式,但就是费钱,烧了100个亿造了这台车,其中拆分的话每个板块的研发费用都差不多奔着数十亿元去了。
电驱,应当是一台电车行驶质感、性能表现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零部件上,小米的规划是分为三代产品来走向极致目标。电驱系统部分,率先用在小米SU7上的,是HyperEngine V6/V6s这两款电机。
- V6 电机最大功率 220kW,最大扭矩 440牛·米,转速达到 21000 rpm;
- V6s 电机最大功率 275kW(374PS),最大扭矩 500牛·米,转速达到 21000 rpm。
现在这么看,两个电机的参数和转速上限,都算的上是比较领先的配置,但新车明年上市之后,是否还能有领先的优势暂时存疑,但至少仍在主流行列当中。之后还有两款规划中的电机,第二代电机产品V8s,最大功率 425kW,最大扭矩 635牛·米,转速达到27100rpm;第三代预研电机产品,最大转速35000rpm。客观看电驱层面,一年后才量产装车的产品不用太过在意,就看明年新车交付时用的电机就行,最大转速21000rpm,没提效率的事。
这个级别很难追吗?
包括车企供应商在内,正在用的电驱产品基本都在19000rpm-22000rpm之间徘徊,可以说产品区隔不;华为电驱22000rpm、特斯拉电驱20000rpm、采埃孚电驱19000rpm。行业内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小米汽车拿出的第一代电机是好东西,但交付到消费者手上的时候,不一定还是顶级的存在。
压铸件,更大就代表领先?
这个板块的关键词是“更大”。对车企来说,压铸件越大就代表压铸的零部件尺寸更大,减少的成本就越多,也意味后期降本能力会更强。可对消费者来说,实际上没有起到太多用车端的变化。这个技术,更多优势是给车企的。
如今都在追随一体压铸件上车,省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就是这项技术存在的理由。而越来越大的压铸机锁模力,直接挂钩的是需要压铸的零部件体积。那么更大的零部件体积,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工序减少、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小米汽车后地板 72 零件合一,焊点减少 840 个,减重 17%,同时生产工时减少 45%。还有细节上的三段式设计,应该是出于更好维修的目的,不至于后碰撞就换后车体,倒是值得学习。
在行业内,是否属于领先?
单纯看小米的压铸吨位,目前是行业内最高的9100吨;但从压铸机吨位到压铸件尺寸,只要你的设计能力够强,压铸机供应商是可以满足你对压铸机吨位需求的,超过10000吨的压铸机也有,不过现在还没人有这个需求。这都是按需供应的,并不一定是谁的压铸机吨位大,就代表有着更大的优势。如果买车要细化到看压铸机吨位的话,没必要。而且,预计明年9000吨以上的压铸机应用会变得更普遍。
平台和电池,有点新意
整车架构小米也没落下800V和碳化硅,甚至还用了CTB一体化电池技术。这些技术,业内都发了有几年了,其中一个875V电压值得看;还有电芯倒置的技术,比较佩服小米的勇气,第一台车敢这么造。
先肯定第一点,给了一个足足的800V平台,没有像其他竞品一样给了500V左右的高压平台,而是实打实的871V标准的高压平台。小米SU7的用户应该能体验到更好的充电能力、能耗表现和加速成绩,如此高压应该是为了更好配合之后2025装车的第二代电机的。高压架构不太好追,871V碳化硅高压平台,目前很多车企都把600或700V的平台也称作是800V。小米这个871V高压平台,其实都能叫900V了。
小米汽车目标,最大容量150度电池、最大续航1200km;用到了CTB和倒置电芯,应该是三电技术中最大的看点。倒置的电芯,恐怕小米是第一个量产装车的,显然小米和宁德找到了解决方案,但防护级别上做的非常之高:有17层高压绝缘防护;双水冷面积7.8平米,电芯侧面填充了165片耐1000℃高温的气凝胶;做了14层物理防护,不怕底碰;电池管理系统每秒检测电芯的800个信号。
电芯倒置在行业内曾经被提及过,但从未量产过,安全性和电池耐用性都会受到考验,最终效果等小米实车交付之后验证看看。
座舱智驾,算领先吗?
这次发布会更多的亮点和新意,都集中在了座舱这块。没有疯狂的叠加功能,硬件只有旋转仪表和双向摆动的中控屏幕,体验感应该是不错的。亮点,车机部分,没有意外采用了NPU算力30TOPS的骁龙8295,最新的小米澎湃OS上车,手车互联小米生态全打通。
主要从两个点来看,没有学习门槛、生态互联。说他领先行业1年,应该不过分,毕竟现在能把车机和手机做到无缝衔接的好用,不简单。
对于小米手机用户来说,这套车机基本无学习门槛,可以快速上手。车机和小米的手机和平板一样的操作逻辑,米粉用户基本不用学习就能快速上手。然后配合屏幕流转,所有在手机看一半的界面,上车后都可以第一时间投射到车机上,并且一拉就可以变成全屏模式。
让手机厂来做整个车机系统,可能有着先天优势,起码发布会上看到的使用方案很丝滑,而且上手极为简单。关于第二个点就两个关键词,打通了苹果的CarPlay;小米CarIOT生态也全面对第三方开放,改造智能座舱的空间还有很大。
最后才是关于智能驾驶。
放最后是因为这种能力,试驾过后才能知道它的好与坏,咱们暂且先停留在账面数据来做判断。硬件激光雷达1颗、高清摄像头11颗、毫米波雷达3颗、超声波雷达12颗,硬件选择没给新花样,做融合感知方案,也是一个无死角的主流配置。在没有开放到媒体测试之前,先只聊一个点,在全行业差不多还没有甩开高精地图的前提下,小米汽车可以用大模型实时生成道路拓扑;实时应对道路变化,准确生成行驶引导线,这是高精地图所达不到的。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上起步挺高的,直接用了最近最火的大模型端到端的感知方案,不知道这种方案会不会是2024年的热点配置。但这次小米SU7的应用,至少是领先于现阶段的部分车企们的,期待交付后的真实体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